杭州85后海外賣鍋傳奇:一年收入達16億,嶄新時代開啟新征程
作者:曉鵬
賣鍋,能講出什么有吸引力的故事?
10月2日,杭州的卡羅特在香港上市了,卡羅特的主業(yè)是賣廚具,炒鍋、小奶鍋、鍋鏟等等,支撐起IPO故事的是其把廚具賣到美國、日本、意大利、菲律賓等19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及一年賣出十幾億的能力。
2023年,卡羅特收入15.8億元,凈利潤2.4億元。
從今年三月遞交招股書到完成上市只用了半年時間,在公開發(fā)行中,卡羅特每股定價5.78港元,IPO吸引了1347.27倍的超額認購,可見市場的熱情。
上市沒幾日,卡羅特股價就經歷了大幅震蕩,最高股價沖到10.88港元,最低跌到了5.98港元,也顯示出了市場對其擔憂的一面。
不管怎么說,卡羅特都是品牌出海比較成功的樣本。那么,傳統(tǒng)行業(yè)能講出什么故事?廚具這種功能性的產品怎么玩出新花樣?出海并不算早的卡特羅,怎么借助電商平臺賣爆產品的?
01從代工到自有品牌功能性的廚具怎么玩出新花樣?
創(chuàng)立初期,卡羅特是一家鍋具制造廠,也是浙江永康當地許許多多的外貿工廠中的一個,主要為海外品牌提供貼牌代工服務。
卡羅特的實控人是一對85后夫妻,章國棟與呂伊利,兩人算是廠二代。章國棟的父親與呂伊利的母親正是卡羅特的初始股東。
兩個廠二代去了澳洲的同一所大學留學,一個學市場,一個學會計,2011年學成未來之后,相繼進入卡羅特。
一代創(chuàng)業(yè)、二代聯姻。呂伊利與章國棟分別在2013年和2019年從上一輩那里接手了股權,卡羅特正式變成了夫妻店。
一直以來,代工就是利潤微薄的活計,大頭都被品牌、零售商賺了,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差。
2013年,卡羅特從單純的代工(OEM)轉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既給別人生產,也自己設計開發(fā)新品,2016年,又成立了自有品牌是卡羅特(CAROTE),并且在天貓開了網店。到2023年,卡羅特的87%的收入是品牌業(yè)務帶來的,其余的是ODM業(yè)務。
從代工到自有品牌,從To B到To C,卡羅特從幕后走到了臺前,但路卻沒那么順利。當時淘寶天貓上,廚具品牌眾多,且不乏名號響的品牌,卡羅特沒有太多競爭力。
2017年,卡羅特入駐亞馬遜,開始了品牌出海之路。2018年,卡羅特通過Lazada進軍東南亞市場,章國棟曾表示,錯過了淘寶的機會,不想再錯過線上開荒階段的東南亞了,2019年,卡羅特又進軍日本市場,到現在,通過電商平臺把廚具賣到了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qū)。
廚具這個品類,一直以來都是以功能性為主,很多方面都被忽視了,比如丑、笨重,再加上復購率不高,創(chuàng)新的動力就不足。
卡羅特的突破方向也是在功能性和顏值上。
功能性方面,比如“不粘”,卡羅特憑借一款平底不粘鍋,位列“skillet”(煮鍋、長柄平底煎鍋)細分類目第一名。
功能性也要考慮地區(qū)差異,比如日本的廚房比較小,卡羅特就研發(fā)可拆卸手柄的鍋,更容易儲存。
對顏值的重視被寫進了招股書里:我們認為,對美學的重視是我們產品廣泛流行的關鍵因素。
創(chuàng)新的結果需要通過市場的檢驗,卡羅特采取的是多SKU策略,快速試錯,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卡羅特分別推出了520個、1305個、1374個和361個自有品牌產品。
以往,我們煎炸煮燉可能只需要一兩口鍋,現在的鍋,比如單人鍋、湯鍋、空氣炸鍋等等功能更加專一,再加上新的高顏值產品不斷推出,消費者的購買頻次也會提升,耐消品快變成快消品了。
02重供應鏈管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快速試錯,需要強大的供應鏈能力,這也是卡羅特最看重的,在招股書中多次提及。
按照職能劃分,截至2024年3月底,卡羅特的180名員工中,有70名在供應鏈管理團隊,占比接近40%。
2016年,在ODM業(yè)務上,卡羅特就啟動了與外包制造商的合作,積累了經驗之后,2022年,卡羅特轉向了完全外包業(yè)務模式,與500家供應商合作,連原料涂料制造和運營環(huán)節(jié)的網店運營都是采用外包模式,物流就更不用說了,完完全全的輕資產模式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