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廠供應跨境電商自營業(yè)務:競爭力與策略解析,玩得起嗎?
近幾年,傳統(tǒng)制造企業(yè)或外貿工廠逐漸向跨境電商領域轉型,越來越多地以“賣家”或“供應商”的角色進入市場。盡管這些企業(yè)起初都是生產商品的企業(yè),但不同的交易模式導致了它們截然不同的命運。例如亞馬遜自營模式的興起蠶食了第三方賣家的利益,而Wish自營也因資金緊張拖欠貨款等問題備受爭議。那么,傳統(tǒng)制造企業(yè)或外貿工廠是否應該給自營平臺供貨呢?
關于普通賣家與給平臺自營供貨哪個角色更受歡迎的問題,顯然,自營玩法和平臺玩法的結合正在成為跨境電商行業(yè)的新焦點。以亞馬遜為例,平臺模式下招商經理會選擇和邀請不同品類、不同地區(qū)、不同體量級別的第三方賣家入駐,而亞馬遜平臺更多是作為渠道和信息載體,賦能第三方賣家進行跨境交易。而在自營模式下,工廠則作為供應商的角色,產品被亞馬遜自營買進后再以自身資源渠道冠以“亞馬遜”品牌進行銷售。
對于自營玩法及平臺玩法,中國供應商更看好哪一種呢?實際上,許多企業(yè)都在采取多渠道創(chuàng)收的策略,包括消化庫存。例如James表示他們的工廠同時布局了上述兩種渠道。既然已經有了自主品牌的銷貨渠道,為什么工廠還想要給平臺供貨呢?原因就在于多渠道創(chuàng)收和消化庫存。
自營玩法也帶來了新的營收增長點,受到工廠的青睞。業(yè)內人士Gary指出,無論何種模式,如何更好地觸及消費者或許是討論平臺和自營模式的關鍵。線上線下的雙重布局可能是自營玩法帶給工廠新的營收增長點的關鍵。與第三方賣家入駐的平臺不同,自營平臺的線上玩法容易理解,但線下的布局是怎么回事呢?包括淘寶心選和網易嚴選在內的多個自營平臺,在已有線上渠道的也將自營以實體店的模式搬到線下。
成為平臺自營的供應商可以避免運營和物流糾紛困擾,工廠只需專注產品即可。自營玩法所打通的線上線下雙向渠道,對供應商的訂單量和產品知名度有加分效果。但給自營平臺供貨也存在潛在風險,如賬期和貨款結算周期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可能導致糾紛和矛盾。近期還出現外媒報道的中國跨境大賣旗下自營網站數據泄露等問題,讓部分中國供應商對安全風控更加關注。
對于是否應該布局自營平臺,每個工廠老板及外貿企業(yè)主心中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業(yè)內人士認為電商平臺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時切入“自營”模式似乎順理成章。大品牌代工廠是現階段自營平臺爭相合作的對象之一。這類工廠在產品質量、制造標準等方面有嚴格把控,能夠為自營平臺提供高品質的產品。隨著跨境電商行業(yè)品牌化趨勢的加強,自營平臺也將品牌理念融入到業(yè)務布局中。
中國制造跨境出海的勢頭勢不可擋。為了真正解決產能過剩的困擾并滿足海外市場所需,參加跨境電商選品大會等活動能夠幫助企業(yè)適應跨境電商平臺的深耕及運營。這些活動能夠為企業(yè)提供跨境專供、品牌賣家等多重身份的選擇,助力企業(yè)渡過迷茫期并搭建跨境電商的出海舞臺。(文章來源:風口星網)未經許可同意,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內容。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