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廣告策略:展示型廣告的作用與最佳投放時機(2025年)
投放廣告的主要目的在于搶占消費者的心智,并最終促成交易。這其中的驅動力源自于廣告在不同階段的觸達效果。下面所展示的營銷漏斗圖,描繪了從認知到轉介的整個過程,這實際上是一個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購物流程。
站內的展示型廣告,是位于營銷漏斗頂部的廣告工具。它主要負責打開上層流量,初期觸達客戶,形成品牌及產品的初步認知,然后通過其他廣告工具的層層下漏,實現(xiàn)最后的轉化。
關于展示型廣告,相信大家現(xiàn)在已經有了基本的理解。那么,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探討,有哪些指標可以用來衡量是否需要投放SD廣告,以及應該投放哪種類型的SD廣告,以達到我們的廣告目的。
廣告后臺中有一個名為“Brand Metrics”的版塊。這個版塊內含有眾多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當前是否需要引入展示型廣告。
“Brand Metrics”的界面如圖所示,其中最明顯的三個指標與之前提到的營銷漏斗的頂層漏斗完全契合。這三個指標分別是:認知、考慮和轉化。
認知指數(shù)反映了品牌在特定類別下的觸達人數(shù)。指數(shù)越高,表示該品牌在該類目下的認知度越高,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
購買意向指數(shù)則是指與品牌有過互動的觸達人數(shù)。該指數(shù)越高,代表品牌在該類目下的吸引力越強。
轉化指數(shù)則是指品牌觸達人數(shù)中,實際形成轉化的訂單數(shù)量。轉化指數(shù)高,說明品牌在該類目下的信任度和購買率都較高。
還有幾個與轉化指數(shù)相關的細分指標,包括訂閱與節(jié)省客戶、品牌客戶等。這些指標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客戶的購買行為和品牌的潛在粉絲。
互動回報率是指顧客在過去12個月內的互動為品牌帶來的平均銷售額。這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品牌的互動效果和客戶留存率。
類目中位數(shù)和類目頂部兩個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在同一營銷緯度中對比自身品牌與品類中頭部品牌和品類中位數(shù)的差距,從而判斷自身品牌在特定類目下的競爭力。
通過分析這些指標,我們可以更科學地評估廣告投放的效果,并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內容整理自K哥聊出海,僅供參考。本篇分析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其他機構或立場。如有侵權內容,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