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Amazon Prime會員計劃發(fā)展啟示錄:超越傳統模式的破壞性與潛力(中篇)
2004年接近尾聲之際,離Prime計劃的上馬尚有一個多月時間,但在亞馬遜的宏偉大樓內,燈塔之光日夜不熄。在那時,部分員工每周工作長達110至120個小時,僅睡眠四、五個小時。企業(yè)高管們則頻繁在會議室中爭論,對項目進行深入探討。而公司里部分重要部門的主導工程師也開始了神秘的“失蹤”,僅留下一件獨特的T恤。
這款T恤在社群中被冠以神秘身份——“Futurama”——作為Prime計劃的內部代號,另一面則印有“6周或更短時間內發(fā)貨,保證”的字樣。
在亞馬遜的倉庫中,杰夫·威爾克(Jeff Wilke)自2001年起便開始著手改進運輸系統,為Prime計劃的實現鋪平了道路。當2004年末,公司的一場關鍵會議中Jeff 提到即將來臨的Prime計劃時,大量的工作其實早已準備好,令他甚至無需進入會議室參與會議。
在此后的十年間,這個穩(wěn)固的基礎使Prime計劃像雪球般越滾越大,其影響范圍從消費者延伸至賣家,從單一產品拓展至全面服務,形成一個巨大的飛輪效應。
Prime計劃“養(yǎng)肥”的賣家們
對于貝索斯而言,Prime計劃就如一個無限的自助餐。支付79美元后,用戶便可享受全年免費的兩天速遞服務。但正如自助餐廳擔憂食物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平衡一樣,企業(yè)也擔心Prime計劃的成本是否能超過收益。
但貝索斯看到的是Prime計劃作為營銷費用的價值。他堅信當企業(yè)以熱情款待客戶時,客戶會回饋更多。即便面對高昂的成本,他依然選擇“養(yǎng)肥”這個計劃。
隨著Prime計劃的推進,亞馬遜推出了Fulfillment(現在熟知的FBA)。此項服務向商家收費,允許商家將商品存放在亞馬遜倉庫內,由亞馬遜負責發(fā)貨與管理。這解決了商家的倉儲、運輸和客服問題,同時確保更多商品能夠滿足Prime的兩日速遞要求。
FBA的推出不僅滿足了Prime會員的需求增長,還把部分運營成本分攤給了賣家。隨著Prime會員購買量的增加和亞馬遜平臺的擴大化,越來越多的賣家開始加入并從中受益,從而形成一個高速發(fā)展的閉環(huán)。
亞馬遜在這方面的表現可以說是“先發(fā)制人”。數據表明,2017年超過一半的商品都是由亞馬遜上的第三方賣家提供并通過FBA進行配送的。這些賣家通過FBA實現了約30%的利潤率。因此Prime計劃與賣家的捆綁成為了亞馬遜強大的競爭優(yōu)勢,FBA更是推動了銷售增長的主要力量。由此也形成了首個飛輪效應的模型。
在了解版權規(guī)定的前提下,我們希望通過本文展現亞馬遜Prime計劃及其FBA服務的發(fā)展歷程與優(yōu)勢。任何形式的復制、轉載或未經許可的使用都是違反版權規(guī)定的。如您在版權方面有任何疑問或需要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請聯系我們的官方微信號“amishow01”。我們尊重并保護所有原創(chuàng)內容及知識產權。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