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揭秘:社交平臺如何成為奢侈品假貨賣家的新生地?
近期,外媒披露消息稱,盡管中國已經打擊了不少銷售奢侈品的假貨據(jù)點,包括手表、鞋履和包包等,并已實施代購法來禁止在線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最高罰款達人民幣200萬元),但假貨的流通仍然沒有完全遏制。
外國媒體指出,中國賣家正從傳統(tǒng)的銷售渠道撤退至社交媒體平臺,以重塑其業(yè)務模式。從國內的社交平臺如微信到國際社交媒體如Instagram、Tik Tok等,這些賣家大力推廣其假貨產品,并采用私人對話的方式與客戶進行交易。這些交易方式避開了電商條例的監(jiān)管,呈現(xiàn)出更加隱蔽的特點。
據(jù)外媒報道,現(xiàn)在一些社交媒體平臺上出現(xiàn)了許多售價極低的奢侈品。例如,Dior的黑色馬鞍包在這些平臺上僅售255美元,僅為正品價格的十分之一。這些假貨在工藝和包裝上與正品非常接近,幾乎難以分辨。
奢侈品消費市場日益壯大
外媒分析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消費者對奢侈品的購物需求持續(xù)擴大。中國消費者已經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全球一萬億美元需求的約三分之一。雖然全球品牌正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接觸中國消費者,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尚未同步升級,這為假貨的生存提供了空間。
全球范圍內來看,假冒商品貿易額呈現(xiàn)出持續(xù)上升的趨勢。據(jù)研究公司Frontier Economics的數(shù)據(jù)顯示,到2022年,全球假冒商品貿易額預計將從2013年的4610億美元增長至9910億美元。其中,中國和香港被指為假冒產品的來源地之一。
社交媒體平臺采取行動
在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假貨賣家通常發(fā)布商品照片但不明確標明真假。他們的帖子會包含聯(lián)系方式,使客戶能夠進行后續(xù)購買。為了應對這一問題,Instagram表示已經建立了系統(tǒng)來在購買前捕獲假冒內容,并提供了工具供消費者舉報違規(guī)產品或不滿的購物體驗。
Instagram還利用先進的垃圾郵件檢測和攔截系統(tǒng)來打擊假貨銷售行為。據(jù)報道,Instagram在過去一年里為解決這一問題投入了更多資源,并在2017年上半年刪除了近300萬條涉及假貨的帖子。
不止如此,各大品牌也在積極應對假貨問題。例如,Gucci和Saint Laurent的母公司Kering SA曾起訴阿里巴巴銷售假貨,雖然兩年后放棄了這場訴訟,但阿里巴巴也在努力解決其平臺上嚴重的假貨問題。
在應對措施上,阿里巴巴推出了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品牌可以在短時間內投訴并得到回應。阿里巴巴也表示將投入資源進行假貨的識別和減少此類產品的上架。
(報道/編譯 郭匯雯)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