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聚焦新流量拓展:瞄準網紅市場,拓展紅人營銷新策略,2025年布局開啟
亞馬遜持續(xù)拓展社交媒體合作,紅人經濟成為新流量引擎
近日,亞馬遜在流量引入方面再次出擊,將目光投向了紅人經濟。這一舉措引起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
亞馬遜與多個社交媒體平臺達成了合作,包括Meta、TikTok、Snapchat、Pinterest等。在過去的兩年里,亞馬遜不斷與這些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深度合作,探索新的流量來源。如今,亞馬遜再次出手,收購了Spotter公司的少數股權,并與Spotter達成合作協(xié)議,計劃在內容、渠道等方面為Spotter旗下的紅人帶來新的盈利機會。
Spotter是一個與YouTube緊密綁定的MCN機構,旗下?lián)碛斜姸囝^部YouTube網紅。通過與Spotter的合作,亞馬遜希望借助這些紅人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用戶進入亞馬遜平臺。對于紅人來說,他們可以通過亞馬遜的官方渠道獲得更多的收益,同時也可以通過與亞馬遜的合作吸納新流量。
亞馬遜官方表示,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亞馬遜旗下的Amazon MGM Studios、Prime Video、Twitch、Amazon Live等新渠道獲得更多收益。這一舉措將使全球客戶提供更加引人注目的內容,同時也通過創(chuàng)造新機會,促進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創(chuàng)作者的成長。
亞馬遜與Spotter的合作尚處于初級階段,未來可能將有更多的整合和系統(tǒng)層面的合作。盡管如此,對于商家而言,紅人經濟的崛起已經帶來了新的商機。對于商家來說,與紅人合作可以帶來更多的曝光和更好的評價,從而提高產品的搜索權重和自然流量,形成正向循環(huán)。
亞馬遜并不是第一次嘗試尋找新的流量來源。早在幾年前,亞馬遜就曾嘗試推出類似Instagram的社交媒體App Amazon Spark,鼓勵用戶分享自己的日常。隨后,亞馬遜還推出了Amazon Influencer Program等網紅營銷項目,以及站內直播頻道Amazon Live等。這些舉措都表明了亞馬遜對于新流量來源的追求和探索。
除了亞馬遜之外,其他跨境電商平臺也在積極探索與社交媒體平臺的合作。比如Shopee宣布與YouTube達成合作,消費者可以通過YouTube內容創(chuàng)作者發(fā)布的視頻跳轉至Shopee購買商品;速賣通也會在雙11等大促活動期間與大量海外網紅合作,為大促活動蓄勢、引流。
紅人營銷已經成為跨境電商領域的一種重要營銷手段。通過與紅人的合作,商家可以借助紅人的影響力和粉絲基礎,將產品推薦給更多的潛在用戶,從而提高產品的銷量和品牌知名度。對于平臺來說,紅人也可以帶來更多的流量和活躍度,提高平臺的用戶黏性和活躍度。
紅人經濟的崛起為跨境電商帶來了新的商機。通過與紅人的合作,商家可以獲得更多的曝光和更好的評價,從而提高產品的銷售和品牌知名度。對于平臺來說,紅人也可以成為新的流量來源和活躍度的重要保障。未來,隨著紅人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相信會有更多的商家和平臺加入到這一領域,共同探索新的商機。平臺生態(tài)的深度融合:社交媒體與電商的聯(lián)動趨勢
近期,社交媒體與電商平臺之間的融合趨勢愈發(fā)明顯,各大平臺紛紛尋求合作,共同打造流量互補的新生態(tài)。這種合作模式被視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未來兩年內,各大社交媒體渠道和電商平臺之間的打通合作將成為主流。” Alex表示,“這種合作有助于雙方實現流量互補,電商平臺提供商品,而社交媒體提供流量。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亞馬遜、Spotter和YouTube之間的合作,未來將有更多平臺采取類似策略,因為流量是各方都急需的資源?!?/p>
社交媒體上聚集了大量新流量,但許多社交媒體巨頭并不具備電商基因。例如,Facebook推出的MarketPlace更像是一個二手交易場所,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規(guī)?;?、品牌化的交易場合。盡管如此,TikTok Shop的興起讓人們看到了紅人帶貨的巨大潛力。但TikTok目前的發(fā)展仍有局限性,歐美國家的社交電商格局更加多元和分散。
從變化趨勢來看,去年Instagram和Facebook推出了Shop功能,允許商家在平臺上開店,將流量導向品牌獨立站。與此亞馬遜與Meta的合作讓消費者可以在Facebook或Instagram內完成購買,無需跳轉。今年,YouTube也推出了YouTube Shop,盡管尚在起步階段,但已經展現出閉環(huán)交易的潛力。谷歌基于Gemini模型的全新Google Shopping也將為消費者帶來一鍵購買所有商品的便利。
從本質上看,這些社交媒體和內容平臺更多地是與現有電商平臺合作,形成聯(lián)動生態(tài),而非完全自主搭建電商體系。這種合作模式體現了電商和社交媒體之間的深度綁定趨勢。Alex認為,這也許是海外社交電商崛起的一個信號。
隨著平臺間的連結越來越頻繁,去中心化的流量分發(fā)機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在這種新的體系下,消費者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誰能有效捕捉這些注意力,誰就可能在這場競爭中勝出。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社交媒體占據了人們大量的時間,這些時間是否能夠有效轉化為購買行為仍在驗證之中。
對于商家來說,這種趨勢將進一步加劇行業(yè)分化。強勢的品牌和擁有賣貨能力的紅人將更受歡迎,而對于白牌來說,尋找紅人和流量將更具挑戰(zhàn)性。大中型品牌在紅人營銷方面將有更直接的轉化價值。但對于小品牌來說,除非產品過硬、品牌調性良好或在電商平臺有一定銷量和私域流量積累,否則在紅人營銷方面很難取得預期效果。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風口星跨境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后的30日內與風口星跨境取得聯(lián)系。封面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